小石道 

  少私而寡欲 无我而利他

学习《道德经》,参考罗大伦、郭继承等老师讲述的道德经,逐句解释,形成贴近百姓的道德经版本。学习笔记、感悟写入《小石道文集》。

作者 阿拉善玉
微信 manchangfei



道德经原文
道德经原文第41章至60章
来源:原创 | 作者:东子 | 发布时间: 2024-04-16 | 21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第三册

道德经第四十一章:反也者,道之动也。弱也者,道之用也。天下之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

173.反也者,道之动也

174.弱也者,道之用也

175.天下之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


道德经第四十二章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天下之所恶,唯孤寡不谷,而王公以自名也。物或损之而益,益之而损。

古人之所教,亦我而教人。故强梁者不得其死,我将以为学父。

176.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

177.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

178.天下之所恶,唯孤寡不谷,而王公以自名也。物或损之而益,益之而损

179.古人之所教,亦我而教人。故强梁者不得其死,我将以为学父


道德经第四十三章:天下之至柔,驰骋于天下之至坚。出于无有,入于无间。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。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能及之矣。

180.天下之至柔,驰骋于天下之至坚。出于无有,入于无间。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

181.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能及之矣


道德经第四十四章:名与身孰亲?身与货孰多?得与亡孰病?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。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

182.名与身孰亲?

183.身与货孰多?

184.得与亡孰病?

185.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

186.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


道德经第四十五章: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盅,其用不穷。大直如誳(同屈)。大巧如拙。 大赢如绌(音同处)。躁胜寒,静胜热,清静可以为天下正。

187.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

188.大盈若沖(音同盅),其用不穷

189.大直如誳(同屈)

190.大巧如拙

191.大赢如绌(音同处)

192.躁胜寒,静胜热,清静可以为天下正


道德经第四十六章: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粪。天下无道,戎马生于郊。罪莫大于可欲,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憯(音同惨)于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恒足矣。

193.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粪。天下无道,戎马生于郊

194.罪莫大于可欲,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憯(音同惨)于欲得

195.故知足之足,恒足矣


道德经第47章:不出于户,以知天下。不窥于牖(音同友),以知天道。其出也弥远,其知弥少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明,弗为而成。

196.不出于户,以知天下。不窥于牖(音同友),以知天道

197.其出也弥远,其知弥少

198.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明,弗为而成


道德经第48章: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无不为。取天下也,恒无事;及其有事也,不足以取天下。

199.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

200.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无不为

201.取天下也,恒无事;及其有事也,不足以取天下


道德经第49章:圣人恒无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。善者善之,不善者亦善之,德善也。信者信之,不信者亦信之,德信也。圣人之在天下,歙(音同西)歙焉,为天下混心。百姓皆属耳目焉,圣人皆阂(音同合)之。

202.圣人恒无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

203.善者善之,不善者亦善之,德善也

204.信者信之,不信者亦信之,德信也

205.圣人之在天下,歙(音同吸)歙焉,为天下混心百姓皆属耳目焉,圣人皆阂(音同合)之


道德经第50章:出生入死。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,而民生生,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。夫何故也?以其生生也。盖闻善执生者,陵行不遇兕(音同似)虎,入军不被甲兵,兕无所投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,夫何故也?以其无死地焉。

206.出生入死。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,而民生生,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。夫何故也?以其生生也

207.盖闻善执生者,陵行不遇兕(音同似)虎,入军不被甲兵,兕无所投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,夫何故也?以其无死地焉


道德经第51章:道生之而德畜之,物形之而器成之。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。道之尊,德之贵也,夫莫之爵,而恒自然也。故道生之、德畜之、长之、育之、亭之、毒之、养之、覆之。生而弗有也,为而弗恃(音同事)也,长而弗宰也,此之谓玄德。

208.道生之而德畜之,物形之而器成之

209.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。道之尊,德之贵也,夫莫之爵,而恒自然也

210.故道生之、德畜之、长之、育之、亭之、毒之、养之、覆之。生而弗有也,为而弗恃(音同事)也,长而弗宰也,此之谓玄德


道德经第52章: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。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;既知其子,复守其母,沒身不殆。塞其兑,闭其门,终身不勤。启其兑,济其事,终身不救。见小曰明,守柔曰强。用其光,复归其明。毋遗身殃,是谓袭常。

211.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。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;既知其子,复守其母,沒身不殆

212.塞其兑,闭其门,终身不勤。启其兑,济其事,终身不救

213.见小曰明,守柔曰强

214.用其光,复归其明。毋遗身殃,是谓袭常


道德经第53章:使我介然有知,行于大道,唯迤(音同移)是畏。大道甚夷,而民好径。朝甚除,田甚芜,仓甚虚。服文采,带利剑,厌饮食,财货有余。是为盗夸,非道也哉!

215.使我介然有知,行于大道,唯迤(音同移)是畏。大道甚夷,而民好径

216.朝甚除,田甚芜,仓甚虚。服文采,带利剑,厌饮食,财货有余。是为盗夸,非道也哉!


道德经第54章: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脱,子孙以祭祀不绝。修之身,其德乃真。修之家,其德有余。修之乡,其德乃长。修之国,其德乃丰。修之天下,其德乃博。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,以邦观邦,以天下观天下。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?以此。

217.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脱,子孙以祭祀不绝

218.修之身,其德乃真。修之家,其德有余。修之乡,其德乃长。修之国,其德乃丰。修之天下,其德乃博

219.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,以邦观邦,以天下观天下。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?以此


道德经第55章:含德之厚者,比于赤子。蜂虿(音同拆)虺(音同会)蛇弗螫(音同视),攫(音同绝)鸟猛兽弗搏。骨弱筋柔而握固。未知牝(音同贫)牡(音同母)之会而脧(音同最)怒,精之至也。终日号而不嚘(音同友),和之至也。和曰常,知和曰明,益生曰祥,心使气曰强。物壮则老,谓之不道,不道早已。

220.含德之厚者,比于赤子。蜂虿(音同拆)虺(音同会)蛇弗螫(音同视),攫(音同绝)鸟猛兽弗搏

221.骨弱筋柔而握固

222.未知牝(音同贫)牡(音同母)之会而脧(音同最)怒,精之至也

223.终日号而不嚘(音同忧),和之至也

224.和曰常,知和曰明,益生曰祥,心使气曰强。物壮则老,谓之不道,不道早已


道德经第56章:知者弗言,言者弗知。塞其兑,闭其门,和其光,同其尘。挫其锐,解其纷,是谓玄同。故不可得而亲,亦不可得而疏;不可得而利,亦不可得而害。不可得而贵,亦不可得而贱;故为天下贵。

225.知者弗言,言者弗知

226.塞其兑,闭其门,和其光,同其尘

227.挫其锐,解其纷,是谓玄同

228.故不可得而亲,亦不可得而疏;不可得而利,亦不可得而害

229.不可得而贵,亦不可得而贱;故为天下贵


道德经57章:以正治邦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吾何以知其然也哉?夫天下多忌讳,而民弥贫。民多利器,而邦家滋昏。人多知,而奇物滋起。法物滋彰,而盗贼多有。是以圣人之言曰:我无为而民自化。我好静而民自正。我无事而民自富。我欲不欲而民自朴。

230.以正治邦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

231.吾何以知其然也哉?夫天下多忌讳,而民弥贫。民多利器,而邦家滋昏

232.人多知,而奇物滋起

233.法物滋彰,而盗贼多有

234.是以圣人之言曰:我无为而民自化

235.我好静而民自正

236.我无事而民自富

237.我欲不欲而民自朴


道德经第58章: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,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。熟知其极?其无正也、正復(复)为奇,善復为妖,人之迷也,其日固久矣。是以方而不割,廉而不刺,直而不绁(音同泄),光而不耀。

238.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,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

239.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

240.熟知其极?其无正也、正復(复)为奇,善復为妖,人之迷也,其日固久矣

241.是以方而不割,廉而不刺,直而不绁(音同泄),光而不耀


道德经第59章:治人事天莫若啬(音同色),夫唯啬,是以早服,早服是谓重积德。重积德则无不克,无不克则莫知其极。莫知其极,可以有国。有国之母,可以长久。是谓深根固柢,长生久视之道也。

242.治人事天莫若啬(音同色),夫唯啬,是以早服,早服是谓重积德。重积德则无不克,无不克则莫知其极

243.莫知其极,可以有国。有国之母,可以长久。是谓深根固柢,长生久视之道也


道德经第60章:治大国如烹小鲜。以道莅为主天下,其鬼不神。非其鬼不神也,其神不伤人也。非其神不伤人也,圣人亦弗伤也。夫两不相伤,故德交归焉。

244.大国如烹小鲜

245.以道莅为主天下,其鬼不神。非其鬼不神也,其神不伤人也

246.非其神不伤人也,圣人亦弗伤也。夫两不相伤,故德交归焉


《道德经》是中国最伟大的经典之一,它参与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,它的影响遍及全球。它由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,全书仅5000多字,却字字珠玑,堪称经典中的经典,有着“万经之王”的美誉,也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。我有幸听到了罗大伦在喜马拉雅上播讲的《每天聊点道德经》,受益匪浅,并摘录文中句子,结合自己的理解,与您共同学习、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