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石道 

  少私而寡欲 无我而利他

学习《道德经》,参考罗大伦、郭继承等老师讲述的道德经,逐句解释,形成贴近百姓的道德经版本。学习笔记、感悟写入《小石道文集》。

作者 阿拉善玉
微信 manchangfei



道德经原文
道德经原文第61章至81章
来源:原创 | 作者:东子 | 发布时间: 2024-06-16 | 21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第四册

道德经第61章:大邦者,下流也,天下之牝(音同聘)。天下之交也,牝恒以静胜牡。为其静也,故宜为下。大邦以下小邦,则取小邦;小邦以下大邦,则取于大邦。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故大邦者,不过欲兼畜人;小邦者,不过欲入事人。夫皆得其欲,大者宜为下。

247.大邦者,下流也,天下之牝(音同聘)。天下之交也,牝恒以静胜牡。为其静也,故宜为下。大邦以下小邦,则取小邦;小邦以下大邦,则取于大邦

248.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故大邦者,不过欲兼畜人;小邦者,不过欲入事人。夫皆得其欲,大者宜为下


道德经第62章:道者万物之奥,善人之宝也,不善人之所保也。美言可以市尊,行可以贺人。人之不善也,何弃之有?故立天子,置三卿,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,不若坐而进此。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?不谓求以得,有罪以免与!故为天下贵。

249.道者万物之奥,善人之宝也,不善人之所保也

250.美言可以市尊,行可以贺人。人之不善也,何弃之有?

251.故立天子,置三卿,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,不若坐而进此。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?不谓求以得,有罪以免与!故为天下贵


道德经第63章: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大小,多少。报怨以德。图难乎其易也。为大乎其细也。天下之难做于易,天下之大做于细,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夫轻诺必寡信。多易必多难,是以圣人犹难之,故终于无难。

252.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

253.大小,多少

254.报怨以德

255.图难乎其易也

256.为大乎其细也

257.天下之难做于易,天下之大做于细,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

258.夫轻诺必寡信

259多易必多难,是以圣人犹难之,故终于无难


道德经第64章:其安也,易持也。其未兆也,易某也。其脆也,易泮(音同盼)也。其微也,易散也。为之于其未有也,治之于其未乱也。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。九成之台,作于蔂(音同雷)土。百仞之高,始于足下。为之者败之,执之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也,故无败也;无执也,故无失也。民之从事者,恒于几成而败之,故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矣。是以圣人欲不欲,而不贵难得之货;学不学,而复众人之所过;能辅万物之自然,而弗敢为。

260.其安也,易持也

261.其未兆也,易谋也

262.其脆也,易泮(音同盼)也。其微也,易散也

263.为之于其未有也,治之于其未乱也

264.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。九成之台,作于蔂(音同雷)土。百仞之高,始于足下

265.为之者败之,执之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也,故无败也;无执也,故无失也

266.民之从事者,恒于几成而败之,故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矣

267.是以圣人欲不欲,而不贵难得之货;学不学,而复众人之所过;能辅万物之自然,而弗敢为


道德经第65章:古之为道者,非以明民也,将以愚之也。夫民之难治也,以其智也。故以智知邦,邦之贼也;以不智知邦,邦之德也。恒知此两者,亦楷式也;恒知楷式,此谓玄德。玄德深矣,远矣,与物反矣,乃至大顺。

268.古之为道者,非以明民也,将以愚之也。夫民之难治也,以其智也

269.故以智知邦,邦之贼也;以不智知邦,邦之德也

270.恒知此两者,亦楷式也;恒知楷式,此谓玄德。玄德深矣,远矣,与物反矣,乃至大顺


道德经第66章:江海所以为百浴(音同谷)王者,以其善下之也,是以能为百浴王。圣人之在民前也,以身后之。其在民上也,以言下之。故居上而民弗重也,居前而民弗害。天下乐推而弗厌也。非以其无争与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
271.江海所以为百浴(音同谷)王者,以其善下之也,是以能为百浴王

272.圣人之在民前也,以身后之。其在民上也,以言下之。故居上而民弗重也,居前而民弗害。天下乐推而弗厌也

273.非以其无争与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


道德经第67章:小邦寡民,使什佰人之器毋用,使民重死而远徙。有车舟无所乘之;有甲兵无所陈之;使民复结绳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乐其俗,安其居。邻邦相望,鸡狗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

274.小邦寡民,使什佰人之器毋用,使民重死而远徙

275.有车舟无所乘之;有甲兵无所陈之;使民复结绳而用之

276.甘其食,美其服,乐其俗,安其居

277.邻邦相望,鸡狗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


道德经第68章: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善者不多,多者不善。圣人无积,既以为人,己愈有;既以予人矣,己愈多。天之道 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弗争。

278.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

279.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

280.善者不多,多者不善

281.圣人无积,既以为人,己愈有;既以予人矣,己愈多

282.天之道 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弗争


道德经第69章:天下皆谓我大,大而不肖。夫唯不肖,故能大。若肖,细久矣。恒有三宝,持而葆之。一曰慈、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 先。夫慈,故能勇;俭,故能广;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为成事长。今舍其慈,且勇;舍其俭,且广;舍其后,且先,则必死矣。夫慈,以战则胜,以守则固。天将建之,如以慈垣(音同源)之。

283.天下皆谓我大,大而不肖。夫唯不肖,故能大。若肖,细久矣

284.我恒有三宝,持而葆之。一曰慈、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夫慈,故能勇;俭,故能广;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为成事长

285.今舍其慈,且勇;舍其俭,且广;舍其后,且先,则必死矣

286.夫慈,以战则胜,以守则固。天将建之,如以慈垣(音同源)之


道德经第70章:善为士者不武,善战者不怒,善胜者弗与。善用人者为之下。是谓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之力,是谓配天,古之极也。

287.善为士者不武,善战者不怒,善胜者弗与

288.善用人者为之下。是谓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之力,是谓配天,古之极也


道德经第71章:用兵有言曰:吾不敢为主而为客,吾不进寸而退尺。是谓行无行,攘无臂,执无兵,乃无敌矣。祸莫大于无敌,无敌近亡吾宝矣。故抗兵相若,而哀者胜矣。

289.用兵有言曰:吾不敢为主而为客,吾不进寸而退尺

290.是谓行无行,攘无臂,执无兵,乃无敌矣。祸莫大于无敌,无敌近亡吾宝矣

291.故抗兵相若,而哀者胜矣


道德经第72章:吾言甚易知也,甚易行也;而人莫之能知也,而莫之能行也。夫言有宗,事有君。夫唯无知也,是以不我知。知我者希,则我贵矣。是以圣人被(通披)褐而怀玉。

292.吾言甚易知也,甚易行也;而人莫之能知也,而莫之能行也

293.夫言有宗,事有君。夫唯无知也,是以不我知

294.知我者希,则我贵矣。是以圣人被(通披)褐而怀玉


道德经第73章:知不知,尚矣;不知知,病矣。是以圣人之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。

295.知不知,尚矣;不知知,病矣。是以圣人之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


道德经第74章:民之不畏威,则大畏将至矣。毋狭其所居,毋厌其所生。夫唯弗厌,是以不厌。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,自爱而不自贵也。故去彼而取此。

296.民之不畏威,则大畏将至矣

297.毋狭其所居,毋厌其所生。夫唯弗厌,是以不厌

298.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,自爱而不自贵也。故去彼而取此


道德经第75章:勇于敢者则杀,勇于不敢者则活。此两者或利或害,天之所恶,熟知其故?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。不召而自来,繟(淡)然而善谋。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

299.勇于敢者则杀,勇于不敢者则活。此两者或利或害,天之所恶,熟知其故?

300.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

301.不召而自来,繟(淡)然而善谋

302.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


道德经76章:若民恒且不畏死,若何以杀惧之也?使民恒且畏死,而为奇者得而杀之,夫孰敢矣。若民恒且不畏死,则恒有司杀者。夫代司杀者杀,是代大匠斫(音同琢)也。夫代大匠斫,则希不伤其手。

303.若民恒且不畏死,若何以杀惧之也?使民恒且畏死,而为奇者得而杀之,夫孰敢矣

304.若民恒且不畏死,则恒有司杀者。夫代司杀者杀,是代大匠斫(音同啄)也。夫代大匠斫,则希不伤其手


道德经第77章: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,是以饥。百姓之不治也,以其上之有以为也,是以不治。民之轻死,以其求生之厚也,是以轻死。夫唯无以生为者,是贤贵生。

305.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,是以饥。百姓之不治也,以其上之有以为也,是以不治

306.民之轻死,以其求生之厚也,是以轻死。夫唯无以生为者,是贤贵生


道德经第78章: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。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故曰:坚强者死之徒也;柔弱者生之徒也。兵强则不胜,木强则烘。故强大居下,柔弱居上。

307.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。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故曰:坚强者死之徒也;柔弱者生之徒也

308.兵强则不胜,木强则烘。故强大居下,柔弱居上


道德经第79章:天之道,犹张弓也。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。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故天之道,损有余而益不足。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而奉有余。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?唯有道者乎。是以圣人为而弗有,成功而弗居也,若此其不欲见贤也。

309.天之道,犹张弓也。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

310.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

311.故天之道,损有余而益不足。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而奉有余

312.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?唯有道者乎。是以圣人为而弗有,成功而弗居也,若此其不欲见贤也。


道德经第80章: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者强者莫之能胜也,以其无以易之也。柔之胜刚,弱之胜强,天下莫弗知也,而莫能行也。故圣人之言云,曰:受邦之垢,是谓社稷之主;受邦之不祥,是谓天下王。正言若反。

313.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者强者莫之能胜也,以其无以易之也。

314.柔之胜刚,弱之胜强,天下莫弗知也,而莫能行也。

315.故圣人之言云,曰:受邦之垢,是谓社稷之主;受邦之不祥,是谓天下王。正言若反


道德经第81章:和大怨,必有余怨,焉可以为善?是以圣人执左契,而不以责于人。故有德司契,无德司徹(音同撤)。夫天道无亲,恒与善人。

316.和大怨,必有余怨,焉可以为善

317.是以圣人执左契,而不以责于人。故有德司契,无德司徹(音同撤)

318.夫天道无亲,恒与善人


《道德经》是中国最伟大的经典之一,它参与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,它的影响遍及全球。它由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,全书仅5000多字,却字字珠玑,堪称经典中的经典,有着“万经之王”的美誉,也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。我有幸听到了罗大伦在喜马拉雅上播讲的《每天聊点道德经》,受益匪浅,并摘录文中句子,结合自己的理解,与您共同学习、成长。